English

以改革精神 办开放大学

1998-03-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汪大勇 我有话说

张湘伟,山西闻喜人,生于1950年。曾下乡务农,进工厂做工。1976年毕业于湖南大学汽车设计与制造专业,1981年在重庆大学固体力学专业研究生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87年在日本东京大学机械工学科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任东京大学尖端科学技术研究中心副教授,重庆大学力学系主任、科研处处长、汽车学院院长、副校长等职务;1997年出任汕头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作为汽车专家和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汽车与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近年来先后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共指导硕士研究生15名、博士研究生9名。他是新当选的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由香港著名爱国人士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汕头大学,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走过了近20年的办学历程。当年一片荒芜的汕头市桑普山脚下,如今崛起了一个现代化的新型高校。“两会”前夕,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汕头大学新任校长张湘伟教授在学校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感慨地说,汕头大学坚持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益,已成为拥有文、理、工、医、法、商、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生均校舍面积、实验设备、图书馆藏书等均达到国内一流水平。

依托李嘉诚先生巨大的资金支持和汕头经济特区得天独厚的特殊优势,汕头大学从一开始就得风气之先。张湘伟说,汕头大学从筹建之日起,就突破了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传统模式,通过全面规划,新建合并,很快形成了拥有7大学院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同时在校内管理体制上进行大胆改革创新,成立了包括教育界、地方政府和爱国人士组成的,具有审议、决策权的校董会。1986年,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李嘉诚先生时说,希望汕头大学办得更开放一些,逐步办成全国重点大学。根据小平同志这一指示,汕头大学开始在办学模式和内部管理体制上进行新的探索,将原来的校系两级管理改为校院两级管理,学院成为办学和管理的实体,使下属各系摆脱日常行政事务,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工作。学校还按照“岗位公开、双向选择、平等竞争、择优上岗”的原则,实行国家工资和以李嘉诚先生捐款设立的校内津贴双轨运行、统一管理的分配制度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校的活力。1990年,汕头大学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目前硕士点已发展到16个;1991年,学校成为广东省第一批招生录取院校,并面向全国8个省市招生;1993年又成为全国第一批接收外国留学生的高校。近年来,学校的科研水平提高较快,相继建成了包括分子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子病理学分室和海洋生物、数字图像处理省级重点实验室在内的31个研究中心和研究所,先后完成近百项国家和省市重点科研项目,其中有6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4项获国家、省、市科技成果奖。

汕头大学不仅在教学、科研上以一流标准要求自己、审视自己,而且努力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张湘伟说,学校有关科技人员针对汕头市每年夏季台风灾害,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子项目———汕头市综合防灾对策示范研究,结合潮汕地区养鳗业的发展,开展鳗鱼骨综合利用的研究,为汕头市电力局研制了电能表行码自动记录传输系统,还长期为当地培养经济管理和法律人才。这些举措,已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受到地方领导和群众的称赞。

1990年,江泽民总书记视察汕头大学时曾为学校题词:“任重而道远”。对于与改革开放同步发展起来的汕头大学来说,在世纪之交,确实是任重而道远。一年前,张湘伟受命由重庆大学来汕头大学上任时,曾说过“致精诚、求诸己、正大事”三句话,如今汕头大学在办学和育人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绩,但张湘伟仍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对记者说,要继续致精诚、求诸己、正大事,与全校师生员工精诚团结,同舟共济,把一个充分体现经济特区和侨乡特色、综合实力和办学水平居国内同类高校前列、在国际上特别是东南亚和华侨华人社会具有广泛影响的新型汕头大学带入伟大的21世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